井为何物?平地凿凹,地下涌泉者也。唐人孔颖达在为《易经"井》作疏时这样称井:“古者穿地取水,以瓶引汲,谓之为井。”明人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中对井的阐释是:“井,池出水也。《说文》曰:清也。故《易》曰:井洌寒泉,食。甃之以石,则洁而不泥。汲之以器,则养而不穷。井之功大矣。”打井汲泉,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途径。水井自发明以来,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之一。
水是生命之源,远古先民傍水而居,这是确定无疑的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,人类很早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是直接取用江河湖泽中的地表水。地表水的来源主要依赖于自然的降水,故在干旱之年赤地千里、河湖干涸的时候,人类就会出现用水困难,严重时还要逐水迁徙。而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,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华夏先民终于在不懈的探索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——平地凿凹打井以开发地下水资源,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。
中华先民有着数不清的文明创造,其中凿井技术的发明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。就水井的创造者而言,就有黄帝、炎帝、伯益等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。宋代高承《事物纪原》说:“……《世本》又云:黄帝正名百物,始穿井。《周书》亦曰:黄帝作井。”《后汉书"郡国志》刘昭注引《荆州记》云:“神农既育,九井自穿,汲一井则九井动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"漻水》也道:“水源东出大紫山,分为二水,一水西径厉乡南,水南有重山,即烈山也。山下有一洞,父老相传,云是神农所生处也,故《礼》谓之烈山氏。水北有九井,子书所谓‘神农既诞,九井自穿’,谓斯水也。又言‘汲一井,则众水动’。井今堙塞,遗迹仿佛存焉。”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,上述传说,透露出井的发明始于炎黄时代。
又传唐尧之时,华夏先民已普遍“凿井而饮”。东汉王充《论衡"感虚篇》引述尧帝时的“击壤歌”云:“吾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帝何力于我哉?”可见,王充认为在尧时已有水井存在了。
另一传说是舜禹时代的伯益发明了打井取水的办法。《吕氏春秋"勿躬》说:“伯益作井。”《淮南子"本经训》云:“伯益作井,而龙登玄云,神栖昆仑。”高诱注曰:“伯益佐舜,初作井,凿地而求水,龙知将决川,漉陂池,恐见害,故登云而去,栖其神于昆仑之山。”伯益凿出水井,龙和神皆认为天下发生了大的变故,故龙腾空乘云而去,众神也都跑回了天国之都昆仑山。传说伯益是舜的大臣,曾与大禹一同平治水土,并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又传禹的儿子启代替伯益为王,并把伯益杀掉。伯益是治水的功臣,把“作井”的发明权给他,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上述与“始作井”相关的神话传说,一方面表明井的发明,应早于舜禹及伯益时代;另一方面则说明,井的发明、完善以及广泛普及,是一个较漫长的历史过程。
考古发掘表明,在原始社会末期,中华先民已能打出六七米深、直径为两米左右的生活水井。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,发现了十余口龙山时期的黄土水井。这些水井大多是土井,但也有少数是比较先进的木结构的水井,如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就是一口木结构水井。
井的出现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有了水井,人们定居的地方不再局限在江河旁边的台地,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定居生活,能够躲避洪水的侵害,有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。与此同时,井水较河流之水更为清洁,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大有好处。 |